【关键词】冠心病;冠状动脉闭塞;心室功能
【摘要】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l)开通慢性完全闭塞(CTO)病变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。方法 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2月连续的472例冠状动脉CTO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。本组患者平均年龄(59.4±11.5)岁,按PCI结果分为CTO开通成功组(n=421)与CTO开通失败组(n=51)。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,分析两组间心功能的差别。结果 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别有391(92.9%)例及46(90.2%)例患者于PCI术后(6.2±1.7)个月复查心脏超声。成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(LVEF)明显高于术前[(50±6)% vs (44±3)%,P<0.05],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(LVEDVI)明显低于术前[(78±14)ml/m2 vs (85±14)ml/m2,P<0.05]。而失败组LVEF和LVEDVI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[(42±4)% vs (44±4)%,(87±14)ml/m2 vs (6±15)ml/m2,P>0.053。另外,与失败组比较,成功组心功能NYHA分级亦有明显改善(P<0.05)。结论 介入治疗开通CTO病变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。
随着介入技术、器材和术者操作经验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(chronic total occlusion,CTO)病变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,PCI),约1/4的CTO病变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,对于这部分患者血运重建后心功能是否改善,国内报道较少。本研究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完成PCI治疗的CTO病变且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,分析CTO病变患者行PCI对心功能的影响。
1 对象与方法
1.1 病例选择 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CTO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连续病例。PCI适应证为经核素扫描、药物负荷试验等证实存在存活心肌的客观证据。入选标准:(1)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存在CTO并接受PCI;(2)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(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,LVEF)小于50%。排除标准:(1)3个月内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(acute myocardial in-farction,AMI);(2)持续性心房颤动;(3)PCI失败后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。所有患者临床特征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、PCI相关资料及住院结果均前瞻性记录于我科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,并从中采集分析。按手术结果分为PCI成功组(成功组)及PCI失败组(失败组),分析组间心功能的差异。
1.2 研究定义 CTO病变定义为冠状动脉闭塞3个月以上、行PCI前“罪犯”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(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,TIMI)临床试验0~1级血流的病变。CTO时间的估计从闭塞血管供血部位心肌梗死(MI)发病、心绞痛明显加重或以往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来判定。靶病变PCI造影成功定义为球囊扩张术后靶病变处直径残余狭窄<50%,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狭窄<20%,前向血流达到TIMI 3级,且无严重并发症(包括主要分支受压闭塞、严重夹层、血栓形成及休克等)。
1.3 PCI过程 所有患者术前服常规剂量阿司匹林、噻氯吡啶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,术中先静脉应用肝素5 000 U,PCI导丝通过CTO病变后根据激活全血凝固时间(ACT)测定值适当增加肝素2000~5 000 U,维持ACT 250~350 s(Hemo Tec法)。按标准方法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。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结果进行判定。对合并其他血管存在>70%狭窄病变的患者同台或择期行PCI,以便尽可能达到完全血运重建。
1.4 心功能评价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,取左室长、短轴三水平(腱索、乳头肌和心尖)及心尖两腔及四腔切面,以按改良Simpson公式计算左心室容积及测量各指标计算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(left ventricu-lar end-diastolic volume index,LVEDVI)。术前及术后6个月按纽约心脏协会(New York Heart As-sociation,NYHA)分级评价患者心功能。
1.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±s表示,组间比较用t检验。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,组间比较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。所有统计资料均采用SPSS 12.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,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果
2.1 患者临床基线特征 共入选患者472例,平均年龄(59.4±11.5)岁,按PCI结果分为PCI成功组与PCI失败组。其中PCI成功组421例,PCI失败组51例,两组患者年龄、性别构成比、吸烟、高血压病、高胆固醇血症、糖尿病、MI病史、脑血管病史及冠心病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,两组应用β受体阻滞剂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、利尿剂及洋地黄类等也无明显差异(表1)。
表1 PCI成功组与失败组的临床基线特征
临床特征 | 成功组(n=421) | 失败组(n=51) | P值 |
年龄(岁) 男性[n(%)] 高血压[n(%)] 吸烟[n(%)] 高胆固醇血症[n(%)] 糖尿病[n(%)] MI病史[n(%)] PCI适应证[n(%)]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无症状心肌缺血 脑血管病史[n(%)] 用药[n(%)] ACEI β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 洋地黄类 | 59±10 343(81.5) 220(52.3) 168(39.9) 143(34.0) 77(18.3) 224(53.2) 112(26.6) 273(64.8) 36(8.6) 30(7.1) 421(100) 421(100) 305(72.4) 277(66.8) | 61±11 43(84.3) 26(51.0) 22(43.1) 18(35.3) 11(21.6) 29(56.9) 12(23.5) 36(70.6) 3(5.9) 4(7.8) 51(100) 51(100) 38(74.5) 36(70.6) | 0.426 0.392 0.490 0.382 0.482 0.570 0.375 0.675 0.776 0.735 0.752 0.416 0.368 |
注:ACEI: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
2.2 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本组病例中单支血管病变102例(21.6%),双支病变170例(36.0%),三支病变200例(42.4%)。CTO靶血管例数:单支血管401例(85.0%),双支65例(13.8 9/6),三支6例(1.3%)。钙化、血管严重迂曲、存在桥侧支所占比例在失败组明显高于成功组(P<0.05)。两组患者靶血管的部位、直径及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;表2)。共对549支靶血管的565处CTO靶病变进行了PCI,对334例(90.3%)CTO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成功完成了PCI,本组患者病例PCI成功率89.2%(421/472)。
表2 PCI成功组与失败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
参数 | 成功组(n=421) | 失败组(n=51) | P值 |
病变血管支数[n(%)] 1 2 3 CTO靶病变总数(处) 钙化病变总数(处) 血管迂曲>45°(处) 血管直径(mm) 桥侧支(处2.2 值 | |||
病变血管支数[n(%)] 1 2 3 CTO靶病变总数(处) 钙化病变总数(处) 血管迂曲>45°(处) 血管直径(mm) 桥侧支(处) 病变部位[n(%)] LAD LCX RCA | 90(21.4) 151(35.9) 180(42.8) 492 173(35.2) 19(3.9) 4.0±0.7 40(8.1) 235(47.8) 63(12.8) 194(39.4) | 8(15.7) 19(37.3) 24(47.1) |